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2023-05-24
    用于治疗多药耐药性卵巢癌的程序响应紫杉醇控释策略
    ​近期,本院吴昊研究员团队、第二附属医院马小斌副教授团队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李源培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2023年第357期上发表题为“Programmed-response cross-linked nanocarrier for multidrug-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为了克服紫杉类药物(Paclitaxel,PTX)多疗程使用后患者对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t, MDR),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递送系统PDCM@PT...
  • 2023-04-17
    实验动物中心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全球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正在增长,患者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风险较高。目前,NAFLD患病率占全球人口32.4%,NASH占6.5%,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NAFLD/NASH发病机制复杂,现在对其认知仍然有限,也没有批准的临床治疗药物。尽管针对NASH的药物研发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但由于NASH发病机理不明、缺失适当的动物模型,使得大量的新药研发项目止...
  • 2023-04-06
    基础医学院医工所科研人员在预防宫腔粘连方面取得进展
    宫腔粘连是妊娠手术、刮宫术、子宫内膜结核等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引发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严重的宫腔粘连会造成女性不孕、胎盘植入、产后出血、反复流产等多种并发症,已成为继输卵管阻塞之后的女性第二大不孕因素,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策略对宫腔粘连的防治效果不佳且会伴随不良反应,因此,探索一种高效防治宫腔粘连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工程研究...
  • 2023-04-03
    基础医学院医工所科研人员在串联酶医用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双氧水浓度的精确测量在疾病诊断、健康防护、污染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不同场景的双氧水浓度差异巨大,可以从微摩尔延伸至摩尔量级。基于过氧化物酶比色测量双氧水浓度是一种低成本、有潜力构筑便携传感器的检测模式,但是,受酶促反应本身规律的限制,高浓度双氧水通常不在该类传感器检测的线性范围内,因而,传统的基于过氧化物酶的比色传感器不具备直接测量高浓度双氧水浓度的能力。目前,对高浓度双氧水进行稀释测量...
  • 2022-11-22
    基础医学院科研人员在手性DNA纳米管的结构调控中取得进展
    DNA纳米技术是以DNA作为原料,通过Watson-Crick碱基互补​配对原理,把DNA作为积木搭建出各种想要的纳米结构。其中,DNA纳米管在光电器件、生物医学与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期,基础医学院科研人员通过在DNA结构单元中定量引入弯曲和扭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变,实现了对DNA纳米管的直径与手性的调节。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和圆二色性 (CD) 光谱仪,研究了这两种形变对DNA纳米管几何形状的独立影响以及...
  • 2022-10-17
    基础医学院科研人员在《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封面文章揭示慢性肾脏病的潜在治疗新方法
    尽管有现有的临床管理策略,但慢性肾脏疾病(CKD)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这需要新的解决方案。CKD中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与普拉梭菌缺失已有报道。然而,关于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是否和如何可以作为一种益生菌治疗CKD的机制仍不清楚。2022年10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李宏宝副教授/康玉明教授联合美国托莱多大学Bina Joe教授和杨涛教授在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 2022-08-04
    医学部科研人员在《Blood》发表封面文章揭示血管炎症机制的突破研究成果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各种感染的自身防御机制,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血液中部分白细胞粘附于激活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变形穿过内皮间隙及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并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白细胞游出血管(extravasation)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构成了血管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尽管在白细胞游出过程中,白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均暴露于血液剪切力之中,但人们对此过程中涉及的力学机制尚缺乏研究。此外...
  • 2022-05-01
    医学部科研人员在炎症性肠病诊疗领域取得多项新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测数据,2025年IBD患者将突破150万。当前的临床干预手段侧重于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因此,发展IBD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将为IBD的综合防治提供有效依据,具有重大社会需求。1、一体化纳米诊疗平台用于UC的生物发光成像及...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