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跃科研气氛,增进学科交叉与交融,鼓励跨学科合作,近期基础医学院组织多场学术讲座,康玉明副院长主持学术报告会。

9月16日下午,细胞生物学系副教授胡劲松在医学部国际会议厅做了题为《内质网应激》的学术报告。围绕内膜系统及其与外输性蛋白合成与分选机制,蛋白泛素化与蛋白酶体介导的蛋白降解机制,以及基于蛋白酶体抑制的肿瘤治疗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胡劲松副教授以内质网应激反应为主线将相关问题串联在一起,系统讲述了其中重要的学术发现与科学意义。随后,胡劲松副教授以自己近几年围绕内质网应激方面的研究发现举例说明了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保护性反应对于肿瘤耐药机制研究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践就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发现”、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体会等和大家进行了交流。最后,围绕大家所关心的一些问题,胡劲松副教授与来自一附院、二附院及基础医学院的师生进行了讨论,并就共同感兴趣的一项研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9月23日下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董炜疆副教授作了题为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 (PLTP) and its new cellular functions的英文学术报告。董炜疆副教授两次公派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工作。在Northwest Lipid Metabolism and Diabetes Laboratories工作的四年时间里,对磷脂转移蛋白(PLTP)的细胞内功能做了深入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往对PLTP的研究多集中其在血浆中转移脂类的功能上,其在细胞浆和胞核内的功能研究较少。最新研究发现,PLTP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并对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Tau蛋白磷酸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并证实了PLTP存在核浆穿梭现象(Nucleocytoplasmic shuttle)。董炜疆副教授还谈到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优化研究思路和整合最新的研究方法等问题的体会和思考。

10月14日下午, 病原与免疫学系赵亚娥教授在医学部国际会议厅作了题为“DNA条形码技术在节肢动物门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DNA条形码作为一种崭新的物种分类鉴定技术,赵亚娥教授首先从形态分类的局限性入手,引出DNA条形码技术的产生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在医学螨虫DNA条形码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对DNA条形码在节肢动物门物种分类鉴定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讲座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使得在场的师生对DNA条形码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就讲座内容结合课题中遇到的困难与赵亚娥教授进行了交流。赵亚娥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验,并以2014年中标的国科金标书作为范例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康玉明教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的注意事项也进行了指导性的补充说明。

教师们的讲座内容通俗易懂,既贴近学科发展前沿,又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对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